2  

🌟搖晃對嬰兒傷害非常大,找對安撫方法莫生憾事

三不五時即有嬰兒搖晃症候群的事件躍上新聞版面,這意味著很多父母並不了解搖晃可能對嬰兒所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嚴重。

根據報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急診室最近收治一名兩個月大的男嬰,臉色蒼白,全身癱軟,醫師發現男嬰呼吸不規則且前囟門略微緊繃,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顱內出血,昏迷指數10,立刻會診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手術。

手術中,發現病嬰腦內數條血管斷裂,硬腦膜下出血,判斷可能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造成。家屬驚慌表示,因嬰兒一直哭鬧不安,安撫時便大力搖晃,不知會造成傷害。

嬰兒腦組織發育未成熟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主任王傳育指出,「人類的大腦構造與血管組織,出生後慢慢發育成熟,直到2至3歲才趨於穩定」,尤其1歲以內的嬰兒頭部構造更顯脆弱,根據統計,因外力或搖晃而發生顱內出血,在2歲以下占所有個案的85%〜90%,其中又以兩、三個月大的寶寶和早產兒最為常見,「特別是低於1,000g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往往一個大聲啼哭或打噴嚏,所產生的壓力就可能引發腦出血的機會」。

他進一步說明嬰兒腦部結構,「顱底及內面較平滑,顱骨與腦實質之間距較寬鬆,腦組織不易固定,所以,容易受到突兀的動作而晃動。因大腦各層腦膜尚未完全成熟,少了彈力結構的固定,也沒有較完整之肌肉與結締組織的避震系統,看似輕微的搖晃動作,對腦部組織仍脆弱的嬰兒來說,都有如一股巨大的力量,易使顱骨內的腦部組織被扭曲和壓迫,進而造成顱內靜脈受損傷而出血」。

此外,不滿1歲的寶寶有「頭大身體小」之特性,出生嬰兒的腦重量約600多公克,而出生重量約3,000公克,出生到1歲大的階段,腦部成長快速,已達成人二分之一,但體重卻只約成人的五、六分之一,換言之,1歲前寶寶的腦重與體重比,相對大人而言,高達三倍左右。然而,寶寶頸部肌肉群尚未成熟,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頭部重量,因此,當嬰兒處在晃動過程中,軟綿綿的腦組織在堅硬的頭骨內也跟著晃動,而腦的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竇相接的血管在晃動中,容易被突然的加減速所產生如剪刀的力量撕裂,因而引發硬腦膜下或蜘蛛膜下腔出血,眼球玻璃體也會因劇烈搖晃而引起視網膜出血。

嬰兒搖晃症候群,屬於兒虐行為,立法保護

「嬰兒搖晃症候群」首先在1972年被Dr. John Caffey提出,他發現嬰兒身體受到強烈的震動後,會導致硬腦膜下出血、腦水腫、視網膜出血及伴隨蜘蛛膜下腔出血,因而引起學者、專家的討論,並逐漸建立起共識,認為這屬於一種兒童虐待的行為,於是歐美國家紛紛立法保護兒童。而國內則在頒布的「兒童少年福利法」中,賦予醫師有通報疑似虐待兒童案件的義務。

掌握送醫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直接傷害在腦中,腦細胞受損時所產生的症狀可輕可重。輕者有的只是較為嗜睡,別無其他症狀,預後情況良好;嚴重者,會昏迷不醒、抽搐不止,有時即使性命保住了,卻有嚴重的腦傷後遺症。

一般而言,出血之後,會使腦內部的壓力急速上升而產生許多症狀,如食欲不振、嘔吐、嗜睡、抽搐、四肢無力、意識昏迷等等,王傳育醫師表示,「由於嬰兒還不會說話,且大多數的時間處於睡眠狀態,即使受到傷害,也未必有立即且明顯的症狀」。另外,有時,受傷害的嬰兒並無明顯外傷,而容易讓人輕忽曾經受過力道大小不一的搖晃或撞擊,他提醒父母,若是寶寶出現以下情況,應儘快就醫,有助降低傷害程度,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本來喝奶情況正常,但突然不喝奶了。

.異常的啼哭,無法安撫,甚至合併嘔吐。

.昏睡而無法喚醒。

.睡不著,這是腦壓升高前的症狀。

.出現噴射式的嘔吐,這是因腦壓增高而造成。

.心跳變慢,通常嬰兒的心跳速度較快。

.呼吸紊亂。

治療方式與後遺症

關於治療方式,須視腦部出血的嚴重程度而定,但因為還有合併腦內的壓力過高,故降低過高的腦壓為首要之務。降低腦壓的方法依個別狀況,選擇用呼吸器、藥物或用手術等方法。王傳育醫師指出,對出血量大者而言,可能因為血塊壓迫到神經,若血塊大還會阻塞脊髓液的流動管道,可能產生抽筋、意識不清、瞳孔放大,甚至死亡等後果,應儘快以外科手術清除血塊,避免對生命造成危險。

說到受傷害的後遺症,也不容小覷!腦部出血造成腦組織腫脹,進而壓迫腦神經,受到傷害的腦神經,是無法回復到原先的狀況,存活的寶寶多半會留下程度不一的後遺症,可能導致智力、語言、感覺、運動、邏輯推理與思考能力的發展不全,甚至引發失明,他表示,「後遺症的嚴重程度要看受傷部位形態而定」。

然而,若能及早進入早療系統,透過合適的訓練學習,讓其他並未受傷的區域神經產生並代償已受傷區域的功能,期使寶寶發揮最大的潛能。

臨床案例有人為與無意傷害

王傳育醫師表示,「臨床所見大多數的案例,人為傷害比無意中造成來的高」,而人為傷害即是所謂的「兒童虐待」,臨床醫師診斷時應同時啟動兒童虐待通報與防治機制,以防止兒童受到更多傷害。通報程序作業是,當第一線醫師在看到孩子有疑似為「嬰兒搖晃症候群」相關症狀時,就算還未進行各項檢查,也必須即刻進行通報機制,以確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而所有檢查報告將提供相關單位做為調查佐證。他補充,「如不啟動通報機制,會讓孩子第二次來的機會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次劇烈的搖晃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但即使搖晃動作不劇烈,若長期反覆的施行,累積數次後,也容易讓寶寶出現此症狀,如將頸子還沒硬的嬰兒背著,沒有做任何防護,寶寶的頭部晃啊晃的,時間一久,可能不僅造成寶寶的頸椎受傷,同時,也讓硬腦膜下血管出血。王傳育醫師提醒,「要避免一些習慣性的動作對寶寶造成莫大的傷害,如抱新生兒未拖住頸部、抱起寶寶的速度過快」。

學習安撫避免傷害發生

究其發生此類傷害的主因,多是父母不耐寶寶哭鬧不休,而一時衝動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如以握住手腳或肩膀的方式劇烈搖晃,甚至把寶寶由高處往下摔。王傳育醫師表示,「新手父母經驗不足,對於寶寶不停哭泣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所以當事情發生後,不免覺得自己無辜」。

他說,哭是嬰兒對外溝通的語言,他們用不同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和要求,父母若能常與寶寶互動,了解孩子喜怒哀樂以何種方式表現,並適時給予回饋,相信要掌握寶寶的情緒並不難,當寶寶有狀況,較容易「見招拆招」。如果怎麼做也無法安撫孩子的哭鬧,父母也自覺快失去耐心,「最好把孩子交給家中其他人幫忙照顧,給自己鬆口氣的時間,另外,夫妻吵架時不要抱寶寶,避免因自身情緒失控做出令人遺憾的事情」。

王傳育醫師建議,父母不妨學習以其他方法取代搖晃寶寶的安撫方式:

.以每秒約3至4次的速度輕拍寶寶背部。

.幫寶寶按摩肢體,透過身體的親密接觸以舒緩寶寶的情緒。

.讓寶寶貼近自身心臟部位,讓他聽心跳聲,「因在媽媽體內時,他對身體的活動,如心跳、腸蠕動就有反應,這樣規律的聲音會讓他處於情緒穩定的狀態,所以,抱寶寶貼近心臟聽心跳,可讓他產生類似置身胎內的感覺」。

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當寶寶哭鬧時,父母可依照下列步驟確認寶寶為何而哭?

父母應試著辨別新生兒哭聲代表的意義。

先確認是否尿布濕、肚子餓。

檢查身上有無起疹子、蚊子咬,或是因溫度太熱,導致不舒服。

觀察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量體溫,判斷有無異常。

若安撫超過15分鐘仍哭鬧不休,且食欲不好,可能是腸胃炎或其他疾病,應儘速就醫。因為寶寶在2〜3個月大容易有嬰兒性腸絞痛的問題;5〜9個月大則是腸套疊好發年紀,讓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做綜合性的評估,以真正解決寶寶的問題。

照顧者不做危險動作

王傳育醫師表示,照顧寶寶時,照顧者要注意避免對寶寶做潛藏危險的動作,才不會發生無意傷害寶寶卻又造成傷害的遺憾,他舉例如下:

1.寶寶約在2個月大時,頸部才能自行支撐頭部,6〜7個月大時,腰部才能自行支撐軀幹,在此之前,只要抱著寶寶時,都應以一手手掌支撐其頸部,以另一手前臂支撐身體,抱起後再慢慢移至前胸,「速度務必放慢,才不會因突兀的加速行為而對寶寶造成傷害」;若使用背帶,應選擇適合月齡的背帶並有支撐頸部的功能,避免頭部少了支撐力而晃動。

2.玩樂時,不要對寶寶做出反覆在空中拋接、抱著用力旋轉或翻轉的動作,也要避免將寶寶放在膝蓋骨上下搖動,這些反覆多次,且快速地搖晃的動作都充滿高危險性。

3.寶寶大約4、5個月大起具有翻身能力,除了避免單獨把寶寶放在床上及放在床邊,還要在床邊加裝護欄,以防止寶寶掉落。

4.父母有責建立不讓寶寶受到傷害的環境,如在寶寶活動區域的地板上鋪設軟墊,若家具有尖銳突出處貼上防撞條,避免寶寶滑倒、跌倒或撞到而傷到頭部的發生。

5.避免以打頭、打耳光等劇烈動作處罰寶寶,應改以正向鼓勵方式。

 

以上轉載媽媽寶寶網路文章,寶貝媽覺得真的很重要,切莫讓憾事再發生....

arrow
arrow

    Pink Rabbit 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